观看影片:《我的钱鬼老母》 – 《人人都是纪录片导演》直播音频 2014年我在香港学习纪录片,“族印”这个纪录片课程是一个学生为主导的创作项目,由项目老师指导+客座教授分享的模式,带领学生从无到有独立创作一个15分钟的命题纪录片。“族”和“印”两个字也就是和“家人”、“历史”有关的故事。而我的纪录片创作的阶段主要分为4个阶段:
- 确定拍摄主题
- 确定拍摄计划
- 纪录拍摄
- 视频后期
在此之前我的创作基础也就是本科毕业那会儿买了佳能入门单反,趁热学了点基本的单反拍照知识,拍了一段毕业短片。用下面2点可以精准概括: 1. 了解快门速度、光圈、ISO这三个控制照片曝光的三个要素 2. 了解如何使用佳能600d的手动档进行照片拍摄
1. 确定拍摄主题
我首先就想到了我的外婆,我外婆以前是千金大小姐,多才多艺,但是嫁给我外公之后,秉承着“嫁鸡随鸡”的理念,变成了一个下海种田劳心劳累的妇女。我听我妈说外婆以前还因为做的实在太累,外公又成天爱喝酒不干活而吃药自杀过。想到这些故事,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我最喜欢的那部“台湾查某人”的纪录广告,因为自己对于闽南女性这个主题的兴趣,我就初步提交了这个主题的故事大纲。于此同时,我还提交了一份我妈妈的故事大纲,作为备选故事。可能由于我妈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吧,加上大纲文本一些演绎的效果,所以老师觉得我妈妈的故事更有趣。所以最后我也就定下了我的拍摄主角:我妈。
我通过撰写一个故事大纲的方式来摸索拍摄的主题,因为看了许多讲述历史纪录要么过于沉重要么总是煽情带泪,所以我觉得应该要拍一点励志的,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拍摄,我自己撰写了一段简短的创作主题,也就是理想状态下观众看完我的片子所获得的感受:
我与好钱如命的母亲之间幽默而不失温情的母子关系。
这个主题提炼的过程持续了将近2个礼拜,期间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做看片笔记,后来发现这个过程是极其有用的,因为没有多看别人的作品,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菜鸟,根本连什么样的片子是好片子都不懂,更不用什么怎么表达主题了,这两个月的期间,我尽可能去阅读与“妇女”主题有关的作品和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基本包括如下:
- [x] 杨力州 “水蜜桃阿嬷”
- 黄黎明 “目送1949”
- 吴宿怡 “戒指”
- 齐柏林 “看见台湾”
- 吴念真 “台湾查某人”
- 高隽、高宏 “乡村教师”
- 郭柯 “三十二”
- 张侨勇 “沿江而上”
- Malcolm Clarke “The Lady in Number 6 douban”
- Byambasuren Davaa / Luigi Falorni “骆驼骆驼不要哭”
- Gail Dolgin / Vicente Franco “American Daughter From Danang”
- StillMotion “I Am Fine, Thanks”
- BBC “阿布小传”
- 仓内均 “左贺的超级阿嬷”
- 瞿友宁 “亲爱的奶奶”
- 原田真人 “我的母亲手记”
- 郑丽贞《卡桑,一个杂货商女儿的真情回顾》
- 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 希拉•柯伦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其实对于我学习意义最大的应该是“乡村教师”,因为无论从故事结构、画面或者主题,我都有许多地方可以模仿。我根据《故事》这本书的方法,写了一篇详细的“乡村教师拉片笔记”。总而言之,在广泛的阅读看片中总算把主题和故事定下来,我们需要在春节期间进行拍摄,为此,拍摄计划的工作也就开始了。
2. 确定拍摄计划
拍摄计划与其说是一份文档,倒不如说是你自己为拍摄做准备的过程,在这近1个多月的时间里头,我先购置了拍摄设备,接着找了从拍摄技巧、录像设备、人物采访、录音、剪辑、混音、调色整个流程的学习素材进行自学,为春节的拍摄做好准备。
设备列表
- 摄像机:Panasonic Lumix GH4
- 镜头:Panasonic Lumix G X Vario 12-35mm f/2.8
- 独脚架:Manfrotto MVM500A
- 麦克风:RØDE SmartLav + RØDE lavalier
- 电脑:MacBook Pro 13
- 软件:FinalCut Pro X + Pluraleyes
课程图谱
- 如何利用单反进行视频拍摄:
- 如何操作我的录像设备:Panasonic Lumix GH4 for Beginners
- 如何进行纪录片采访:Foundations of Video: Interviews
- 如何进行纪录片收音: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 如何剪辑和混音:
- 如何为纪录片调色:Color Correction in Final Cut Pro X
学习完这些必要的技术课程之后,就需要完整的输出一份按时间排序的拍摄计划文档了,我的这份文档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 分镜头脚本:对于纪录片或许不是很重要,但是在绘制的过程能让我更好地提前思考自己应该如何组织这个片子,这个过程为我之后能够直觉的捕捉某些场景画面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 采访提纲:按人物、主题、地点分类陈列,我的问题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的。
- 理想中的采访回答:因为我对于我妈妈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自己写了一份问题的答案。
3. 纪录拍摄
上面提到的我在拍摄计划书中有部分是采访问题的答案,那是因为在这个片子开拍前我其实自己都想好了这个片子的模样:我不配音,完全由我妈妈采访作为主线,中间穿插各种设计好的场景动作,因为我当时觉得这样一来出片的速度肯定特别的快,而且加上分镜有设计加上打光什么的,画面肯定特美。但是,最后拍完素材要剪辑完第一版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安排起来“看似完美”的故事脚本一点感情都没有,像老师说的“像极了电视台的新闻专题”。
幸亏我除了按脚本拍摄之外,一直跟着我老妈的许多日常的活动,基本涵盖了从做饭、洗衣、拜拜、打扫、算账、玩乐等场景,而最后的成片中这些素材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主要讲拍摄的实操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几个非常重要的点:
- 声音!声音!声音!:我自己把声音的重要性放在我自己创作的第一位,所以只要有可能我就会把那个Rode领夹麦别在她身上。我记得有2个场景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我在2米外拍摄她在拜拜做牙,这个段落我是为了通过她口中的念词,来表现她只求丈夫儿女不为自己祈求的行为,试想如果当时只有机器上那个枪麦,我家前面骑车的声音早就把那些念词给盖过了。所以有条件的话请务必配备2个麦克风,也请默认单反内置的麦克风是不能用来录像的,因为效果实在太烂了,没有指向性,什么都收进去了。
- 独脚架:你可以不带三脚架,但是一定要有独脚架,特别是出外跟拍,因为相机只需要架在上面,一切都已经十分美好,想了解更多独脚架的创意用法,可以去Stillmotion的博客看看。
- 日常性采访:让她坐下来采访可以有,但是比如让她洗菜、洗衣或者做饭的过程中边拍边问她问题,她往往会表现的更加自然,画面也更具有张力。
- 互动:因为我是要纪录我妈,所以我跟她的互动对于我表达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所以我只要她在做一件新的事情,即便我知道她在做什么,我都会问一些基本的问题:你现在时在干什么?为什么做这个?然后她就会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自己balabala其他的出来,这样的好处是会为这些“空镜头”增加生命力。
4. 视频后期
后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如果非说有技巧,那么唯一可以讲的是我从《故事》那本书学到的三幕式的结构,所以我在15分钟的片子按4:7:4的时间长度做了划分:
- Act1 4分钟:介绍我妈的背景,也就是她的年龄、职业、财务情况、感情情况都要在这4分钟说清楚,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可以理解她在故事高潮中的各种行为行为,同时要设置一个悬念。
- Act2 7分钟:要填满着7分钟其实还是很困难的,我第二版把那些采访的精华都放在这里,结果很明显自己看的都快睡着了。我的心得是7分钟可以在细分为3幕起始高潮结尾,然后把不同的纪录场景放进去,用采访段落的感情状态做切割。
- Act3 4分钟:这一部分的功能是要解决悬念,同时因为还要抒情和表达主题,所以这一部分解说词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总之一句话适当煽情但要留存幽默。至于方法,多看其他片的结尾,然后模仿吧。
最后,分享几个我在剪辑过程的觉得有用的行为:
- 工作流:先做画面和外录的声音同步,再对素材做关键字分类,再生成代理文件做初剪,最后一步在做混音、调色、上字幕,在前面初剪的时候不要做任何的细致调节工作,什么淡入淡出也算,这些纯浪费时间。
- 模块化剪辑:3幕的结构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剪辑,剪完一个段落自己觉得满意了在进入下一个段落,搭配利用番茄时间工作法可以大大提高剪辑效率。
- 摧毁即重生:知道片子很烂,剪不下去实在没有思路,就把所有项目文件全部删除,破釜沉舟,休息三天,然后看各种片,重头开始剪辑。
- 跑步:带个耳机到河边跑步,如果你的段落情绪是向下的,那么听向上的音乐,如果你的段落情绪是向上的,听向下的音乐,在跑步中你会获得许多不一样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