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高深的传播学”系列课程是2年前《传播学导论》的课程笔记,因为课程开发所以又经过了重新的修改和演绎,本文只期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述,让每个人可以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视角。
本文主要分为5个部分:
- 导入课 :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理论,以及三个不同的传播学的观点
- 传播学历史 :从古希腊开始简明地介绍传播学的历史演进
- 线性传播视角 :借由 Linear Transmission 这个视角介绍相关传播学理论
- 非线形传播视角 :借由Non-linear, Exchange of meanings 这个视角 介绍相关传播学理论
- 文化视角 :借由 Social Reality Construction 这个视角介绍相关传播学理论
进入正题。
1.1 Introductiona
在这门课中,传播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考察:
- Linear Transmission:传播是线性的,是为达到一种说服的效果
- Non-linear, Exchange of Meanings:传播是非线性的,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讯息的交换,不同人对信息认知会不同
- To Construct Our Social Reality:传播是文化层面的概念,通过传播,我们可以增强我们对自己社会的认识;
有点抽象,没事。你只需要知道有这3个不同的观点就行了。等你看完这一篇文章,一切就都会明白了。那我们先从什么是传播开始吧。
1.2 What is Communication
传播最简单的定义方式就是:Communication is each act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在这里,无论是你的想法,思想,情感,观点,它们都是Information。比如:
- 你送给某人一束花:这是你在传递某一种行为信息
- 在送花之后,你又说了一句“你好漂亮”:这是你在传递语言信息
- 收到花的人脸红了:这个行为也是属于传播的信息;
总之,作为社交动物,我们通过语言,肢体行为,其他介质 来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说到传播的介质,我们通常定义为媒介,也就是英文的Media。狭义上,我们通常指的是技术性媒介,比如:电脑、手机、广播、网络、电视等等,这些我们统称为技术性媒介;但是从更广义的来说,我们的手、我们的声音、眼睛等等,这些能够辅助我们来传递信息的都可以称之为媒介。但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讨论的基于媒介的传播(Mediated Communication),通常所指的都是狭义的媒介。
传播的规模有大有小,通常学界用传播的层次来给传播做分类。它可以用传播金字塔来表示:
- 最顶端的是社会性的传播:你看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属于这个等级,我们叫做大众传播
- 接下来是组织性的传播:企业内,政党内部,集团内都属于这个等级,这些都是属于组织传播
- 然后是群体性的传播:家庭,学校,俱乐部都属于这个层级,我们叫群体传播
- 再接着是人际传播:我们日常的沟通交流,发表的演讲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 最后是人内传播:自己与自己的沟通,表示你在接受完信息后与自己的沟通过程;
想要更好的了解传播学的理论,清楚什么是 Theory, Model , Concept 也许是比较好的开始。
1.3 Concept
概念,英文的解释是:a word or set of words that represent an idea。概念是一组表达想法的词汇,对不同词汇,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意思,我们只能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即便如此,概念也会随着时间、情景而变迁。通常举个例子: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Texts就是发信息时候的文字内容,但是在传播学中,它被认为是“carrier of communication”,也就是说歌曲,电影,绘画这些能作为传播的介质的都属于Texts。
1.4 Theory
理论,英文解释是:all statements about reality that seek to explain or predict the relation between phenomena,也就是说所谓理论,它是可以用来预测的。比如:重力理论的预测性在于,如果我把铅笔丢下,它会掉到地上。 假设,也就是hypothesis,英文解释是: A specific predicted result, derived from theory。当我们尝试通过理论推导出某一件大事情的预测结果,我们称之为假说。比如我们有重力理论,那么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我们笔丢到地上,它就会掉下去”这个就是假设。 模型,也就是Model的解释则是:Whenever we visualize these statements, this is called a model。通常而言,在模型中的箭头,线都代表着假设。
自变量与因变量。在研究中我们的提出的假设,一般都会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比如:我们想衡量一个人赠送礼物给别人和这个人被别人喜欢的程度之间的关系,那么送礼物这个行为就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被别人喜欢的程度则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理论来提出这个假设,然后通过研究来验证这个假设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同理论描述的那样。
总之,我们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来组成假设,然后通过研究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当我们自己亲自收集数据做的研究,叫做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如果我们研究别人已经获得的结果,叫做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
研究方法。在传播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 观察:简单地观察现象。
- 实验:限制有关变量的数量。(证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 问卷:在由应答者组成的一个样本里发放调查问卷。(结果量化)
- 访谈:定性的采访,为了进一步探索态度。
- 内容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信息本身。(系统化进行&量化或定性研究)
理论框架。一般来说,一个理论通常都会包含其他的一系列理论,比如在使用于满足理论中(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它就包含了以下
- 人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使用的媒体;
- 人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媒体消费需求;
- 人们选择最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这个只是一小部分,即便上面的三点可以单独最为理论被证明或者推翻,但是它们与使用满足理论是同处于一个理论框架之中的。
有一些理论并不具备有预测的价值,我们通常称它们为 ‘paradigms’ or ‘approaches’, 它们仅告诉就像一个透视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指导,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事实。举个例子:
利益相关者的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告诉我们我们在任何情景下都应该研究一件事情的利益相关方,考察他们的痛点和诉求。这个理论不提供预测,但是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1.5 Transmission of Communication
我们开始来看看第一个的传播视角吧。
当我们开始讲理论的时候,传播学中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信息传递理论(Basic Transmission Model):该理论提出传播是一个线性过程,从发送者-信息-接受者。
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的在线性传播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信息传播的5W):
- Who:谁
- What:说了什么
-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 Whom:传递给什么人
- Effect:产生了什么影响
也就是: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
1949年Shannon&Weaver 把信息的传播看作一个更为完整的线性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信息从发出者开始,经过加工,通过渠道,再经过解码,最后传递到接受者一方:
- Sender
- Message
- Channel
- Receiver
- Effect
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任何可以干扰传播效果的因素,我们都称为噪音,比如:
- 可以是火车轰鸣的声音;
- 可以让人分神的事情;
- 可以是媒介的故障,比如手机坏了;
总之,这是线性传播的观点在传播学中具有非常大影响力,他强调信息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个视角,该一系列理论都着重研究传播的效果(信息发出者的角度),我们下一章节仔细讨论,接下来的介绍的则是完全不同与线性传播的一个视角。
1.6 Reception, Signs and Signification
在60年代,许多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它们认为不同的人对与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认识,这个和他们的背景,地位,知识结构等都有关系,于是,没有所谓的什么错误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的过程就不再是线性的了。
过去已经有科学家研究Polysemic Messages的想象,也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信息有不同的解读。
符号学的非线性传播
科学家们已经对信息的多义性(polysemy)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即不同的人赋予同样的信息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科学家,交流的每一步骤依赖于一个交流体系,不然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这种非线性的研究被称作符号学(Semiotics or Semiology),即所谓的研究符号和意义的学科。
- 标志Sign指的是任何可以传播信息的任何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张照片,一个颜色,他们都是Sign
- Signification则是指为标志Sign赋予意义的过程;
这个新的传播学视角把传播看作是非线性的过程,并认为这个过程是一种意义的交换。信息发出者把意思放到一个信息里头,然后信息接收者从这个信息里解读它的意思。
也因为这个新的传播学视角,学者开始: – 对于信息的接收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 – 并逐渐承认传播其实是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有效结果的
新的传播学模型
这个新的视角也于1960 被Roman Jacobson这个语言学家Model模型化了,他采用香浓-韦弗模型经典元素,也就是除了sender,message,receiver,channel,code之外,加入了他增加了符号学中的理念,context的因素,而Code对用的就是沟通中采用的形式,比如文字、语音等等。
新视角下对传播功能的认识
这个视角下,对于传播的功能有以下几个分类:
- 情感功能(Emotive Function): 当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发送者的情感和态度时,该功能称为情感功能,比如写一份信给女朋友。(对应Sender)
- 意动功能( Conative function): 影响接收者去做特定的事情,比如汽车广告说服我们去买他们的汽车。(对应Receiver)
- 描述功能(Referential or Descriptive function): 当信息主要描述一种状态,比如新闻报道。(对应Context)
- 交际功能(Phatic function ):有时候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联络,比如我们每周和朋友喝咖啡。
- 诗兴功能( Poetic function): 信息即目的本身,比如绘画是为了画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运用交流去解释某一件事情,比如字典的作用,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上课所做的事情就是解释传播学的概念。
通过关注信息的意思、符号、意义化和信息的主要功能,jacobson提供了与传播理论完全不同的视角。
新视角的点评
通过把关注点放在信息的含义,符号与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及传播的主要功能,Jacobson 给予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于transmission model的模型。同时,这个模型也为我们对第三个视角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7 Cultural Approach
第三种方法着眼于如何使用传播(与别人或者群体的互动)来为解读我们周边的世界,构建我们的眼中的社会,从而加强(或拆解)我们自身的身份认知。
为了解读这个视角,我们先看看1953年 Newcomb 提出的传播模型。这个模型从2个元素开始: sender and receiver,我们简单称他们为A和B。
Newcomb 认为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关系的平衡,或者说在社会这个系统下的一种和谐关系,于此,他引入了一个新的元素,也就X是小明A与小红B共同享有的社会环境,我们称之为X。
X 可以有多种形式,你工作的地点,你的政治倾向,你归属的群体,甚至是某一个人。让我们先假定X就是A和B的同事X. A与B都非常喜欢X,但是某一天B和X吵架了。现在,A和B/X的关系就要发生变化了,A要么选着站在B或者X的那一边,要么保持中立,两边都站,但是无论A做了什么决定,他们之间又会确定一种新的关系并获得新的平衡。
核心
我们通过传播与别人交往,通过传播理解这个周边的世界,如果没有传播,我们无法感知社会,也无法定位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比如:通过我们把自己归类为某一群人,或者定义为不属于某一群人。这个视角的核心就是我们不断的与其他人沟通我们的价值观,态度和想法,从而感知这个社会和文化,这个观点通常也被称为Social Constructionism.
1.8 The Three Approaches Compared
- 第一种传播学研究理念,属于线性传播理论,站在信息接收者一段,关注的是传播的效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传播学
- 第二种方法视传播过程为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更关注于用符号学去诠释,认为不同的环境会对同一个信息有不同的理解,虽然理解不同,但是最后也是产生有效的结果。
- 第三种方法关注我们如何利用传播来理解这个世界,它强调我们在与周围交流的过程,也在构建、强化了我们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