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页面

对于教书而言,设立什么课程,为什么设立要这个课程,不设立这个课程,为什么不设立这门课程,看是直觉,却往往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过程。

这几个月,尝试动手编撰专业手册,却几经波折:职业教育究竟应该教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教出这样的人?如何教?这些都是核心的命题,也就会如果把「教书」这一件事情当成是结果导向的工作,我还是要回归做任何事情的三个步骤:

  1. 教学目标(What)
  2. 教学原因(Why)
  3. 教学方法(How)

解决「教学目标」「教学原因」初次看起来还比较简单:半撇私塾就是做新媒体的职业教育嘛,所以「教学目标」自然是「新媒体从业者」,而至于「教学原因」,想当然也就是「市场需求高」嘛。

这种推导方式是相对粗暴,但是过去的传统似乎也是这么思考的。以前的「教书人」会依靠经验来判定哪些内容应该归入教学目标中,也就是「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1、2、3等很重要,应该成为专业的必修模块」。

传统的做法自然有一些道理,但是站在更高的视野看,除了经验以外,我有什么更好的标准可以帮助我判定:「新媒体从业者」的哪些能力会是更为「普遍的需求」呢?因为只有找到了「普遍的需求」的有力证据,我才能说半撇私塾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合理。

这时,我想起了在城大上《Research Method》课程中,老师给批改作业中告诉我的一句话:

可用的证据要么来源于设计良好的一手实验,或考究严谨的权威意见。

数字里隐藏的答案

所以,我想从知名企业的岗位需求是最好的一手资料来源了吧!因为跑数据太费力气,所以我决定通过小样本统计的方法来进行,我首先按照如下标准筛选了新媒体岗位的招聘需求:

  • 50家C轮以上的公司;
  • 薪酬范围8K~15K之间;

在100份招聘需求中:创意策划营销写作数据分析等职业技能被高频提及,团队合作项目管理沟通表达等职业素养被高频提及。

我又参考了「2016年美国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职业技能需求报告,合作管理表达等也被重复的提及,根据在线职业教育所能实现的和不能实现的,我将半撇私塾的专业目标分为:核心职业技能通用职业能力

类别 目标
核心职业能力 创造能力(活动策划、产品设计)
核心职业能力 营销能力(数字营销)
核心职业能力 创作能力(创意写作、短视频)
核心职业能力 技术能力(着陆页、网络技术)
核心职业能力 数据能力(数据分析)
通用职业能力 求职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 项目管理
通用职业能力 谈判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 领导力

注:Attitudes-Knowledge-Skills为能力等级,参考MIT推荐的S—K—A评估指标。

站在巨人的肩膀

在这里,通过一手或者二手的数据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更具体的培养什么能力)以及「教学原因」(被优秀企业验证的岗位需求),所以看起来前面两个问题都已经被很好的解决了。

当时我再拆分起「项目制的新媒体大学」这样一个句子。所谓大学,究竟是帮助我们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教会我们活的更好?我再想,从我学校毕业到现在,影响我最深刻的根本就不是那些专业课程,而是那些充满启发的通识课,譬如《公正》,譬如《重新思考》。

我自然无法知道在「面向未来的公民」这个大的命题上,究竟需要哪些素养,所以我又想,找到世界顶尖的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的校长,大概他们的博客、出版物、公开演讲一定都有许多教育治学的思想吧。

幸运的是,不断的交替线索的搜索,哈佛大学前校长 Derek Bok 的《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这本书就在结果页中浮现了出现,看到标题的那一霎那,我知道这就是我要的东西!

Derek Bok 在书中以大量的研究证据,来审视大学生在公认的大学教育目标中,到底进步了多少,并详细阐述了大学的「教人」和「领袖」可以采取哪些革新手段,来帮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具备面对未来人生的智慧。在书中,Derek Bok 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教育目标:

  • 表达能力:写作与口语沟通;
  • 思辨能力:包括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辨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论点与利益关系;搜集相关材料,并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围绕某一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分析证据并运用推断、类比等常见的推理方式考察各种方案,最后提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方案;
  • 道德推理能力: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评价各方观点合理性的能力、判断正确行为的能力;以上思考的结论付诸实践的愿望和自律性。第一方面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 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更强的公民意识,以便他们履行公民的责任;
  • 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相互理解、尊重,充满正义感,同时当矛盾出现时又能适当处理、灵活面对。
  • 迎接全球化社会的能力:构建一套知识基础,以便有效地适应任何可能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任何可能出现的机遇;
  • 广泛的兴趣:是努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活到老、学到老,还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探究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求陌生领域?抑或详尽地传授那些最基本的人类思想与知识,确保学生记住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留足了许多讨论的空间;
  • 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行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作出明智的职业决策。

所以你可能会看到,由着这8个具体的目标,哈佛的通识课程也被规整的切分分共分成如下的八个领域:

  • 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AI),
  • Culture and Belief (CB),
  • 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EMR),
  • Ethical Reasoning (ER),
  • 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SLS),
  • 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SPU),
  • Societies of the World (SW), and
  •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US/W).

而根据职业教育机构所能实现和不能实现的,我将半撇私塾的专业目标增加了对应非职业能力,包括如下课程:

类别 目标
非职业能力 表达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非职业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
非职业能力 全球化素养(英文听说读写)
非职业能力 学习能力(陌生领域的快速自学能力)

以终为始

最后,「教书」终究还是一个以终为始的过程。当大目标有了,大目标又被拆解为细分的小目标,有了这一张「教书地图」,我们才能更好的把如何把带领学习者打怪升级,从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带到整个旅程的终点。

而至于最后的「教学方法」,我想就要回归更为艺术的一个层面了,项目制、输出制、反向教学制,这些都是视情况而定的「术」而已,但是这也是「教书」最为迷人的地方:「教书者」和「学习者」朝向对方努力前进,去无穷逼近最后相遇的临界点。